中新經緯12月26日電 (丁丹)近日,西南證券、國元證券、財達證券等8家券商均公告收到中國證監(jiān)會復函,公司自營業(yè)務可在境內合法交易場所參與碳排放權交易。
據中新經緯統(tǒng)計,目前共有16家券商的自營業(yè)務獲準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換言之,隨著最新8家券商的加入,具備相關業(yè)務資質的券商擴容了一倍。南開大學金融發(fā)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指出,碳排放權交易資格獲批,會給相應券商帶來新的收入來源,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并有助于提升其品牌形象和社會責任感等。
已有16家券商資質獲批
12月24日下午至晚間,國元證券、財達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興業(yè)證券、廣發(fā)證券、長城證券先后公告碳排放權交易資格獲批,次日下午西南證券也進行了相關公告。
公告中,這8家資格獲批的券商均作出類似承諾,即會按照有關規(guī)定及中國證監(jiān)會復函要求,以服務實體經濟,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推進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為目標,合規(guī)、審慎開展業(yè)務,將相關業(yè)務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建立健全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機制。
公開資料顯示,碳排放權交易是通過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助力積極穩(wěn)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交易。上海環(huán)境能源交易所官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2月25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約6.26億噸,累計成交額約426.53億元。
田利輝介紹,券商在碳排放權交易中的角色定位是信息和服務中介、交易中介、融資者和產品提供方。在他看來,作為連接買方和賣方的信息橋梁,券商既可以為參與者提供最新的市場價格、政策法規(guī)解讀以及相關的咨詢服務,也可以直接參與到碳排放權的現貨交易當中,充當買賣雙方之間的對手盤,確保市場的流動性和穩(wěn)定性,“還可以通過碳配額回購、碳質押等方式,幫助實體企業(yè)拓寬低碳融資渠道,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
國元證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進一步稱,獲批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業(yè)務,將顯著提升該公司在綠色金融領域的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為公司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通過金融手段支持實體經濟的綠色轉型,降低全社會的減排成本,推動經濟向綠色低碳方向發(fā)展。該負責人同時指出,隨著全國碳市場的不斷發(fā)展,國元證券將以此業(yè)務資格為依托,進一步積極探索碳配額交易、碳金融產品設計與創(chuàng)新等方式,豐富業(yè)務種類,提升綜合綠色金融服務能力。
招商證券相關人士稱,參與相關交易有助于該公司積累碳排放權自營業(yè)務的相關經驗,“有助于學習和探索實體企業(yè)綠色低碳轉型解決方案,提升公司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加上上述8家券商,截至目前,共有16家券商的自營業(yè)務獲準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去年2月,中信建投、東方證券、申萬宏源、華泰證券、中金公司、華寶證券均公告了相關內容,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分別在2014年、2015年獲得這一資格。國泰君安董事長朱健在今年6月舉行的陸家嘴論壇上曾透露,截至5月底,國泰君安累計參與碳交易市場的成交量超過8000萬噸。
專家:可積極開展各類“首單”項目
僅就年內的情況看,具備資質的券商已投身各地碳市場。如年初上海環(huán)交所完成了首批7筆上海碳市場回購交易業(yè)務,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華寶證券、東方證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中金公司等券商均有參與;7月,上海清算所支持華泰證券、申萬宏源落地其首單上海碳配額遠期中央對手清算業(yè)務。
田利輝稱,由于現階段券商尚不能直接進入全國碳市場進行交易,因此它們可以選擇在地方政府主導的地方性碳交易平臺或是自愿性質的碳市場上先行嘗試。“為了積累經驗并建立品牌影響力,券商一方面可以在符合監(jiān)管要求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各類‘首單’項目,如首次CCER(中國核證減排量)交易等,另一方面可以為企業(yè)客戶提供定制化的碳資產管理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碳排放監(jiān)測、報告編制、減排策略規(guī)劃等服務!碧锢x說。
東證期貨宏觀策略高級分析師王培丞在12月25日發(fā)布的研報中也指出,目前全國碳市場尚未允許任何非排放單位入場交易,“待碳市場充分擴圍,交易主體類型也將更為豐富,為履約企業(yè)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從而顯著提升碳市場交易活躍度”。
田利輝同時分析,券商目前在開展相關業(yè)務時,存在專業(yè)人才短板等方面的挑戰(zhàn)。他提到,碳排放權交易涉及復雜的規(guī)則和技術知識,對于大多數傳統(tǒng)券商而言,缺乏足夠的專業(yè)團隊來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及產品設計是一個現實問題。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丁丹:dingda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魏薇 李中元